撰文.Jimmy|首圖.自然洋行 提供

受到中國武漢肺炎的影響,延宕一年的威尼斯建築雙年展,終於在上周正式開展,今年以呼應疫情所提出的展覽主題-「我們將如何共同生活?(How will we live together?)」,反思經過疫情之後,人們該如何因應未來的建築生活。本屆台灣館由自然洋行建築團隊攜手草字頭國際,以「台灣郊遊-原始感覺共同合作場域計畫」參展,一同在威尼斯潟湖的波光洌灩中,浮現台灣建築的當代影像。
開發與保留的拉鋸平衡
2003年,SARS爆發的那一年,也是建築團隊-自然洋行建築設計團隊成立的那一年,儘管今年再度受到武漢肺炎的影響,然而,自然洋行自創立以來一直都致力於自然野地郊區研究及環境規劃領域,依舊堅持著在城市開發與自然原野之間,尋求建築的平衡點。
團對於2014年成立「少少-原始感覺研究室」共同埸域合作計劃,透過「自然中的學習場域」為命題,共同攜手各領域的專業人士,例如:植物學家、傳統醫療師、原住民藝術家、生活家、氣候變遷科學家、調香師、靈修者、瑜珈老師…等,藉由各方面原生力量的策劃及探討,並將成果分享大眾並作為未來可能的山野實驗基地建築設計依據。




以建築為橋梁串聯城市與自然
本次威尼斯建築雙年展中,台灣館同樣選擇於普里奇歐尼宮(Palazzo delle Prigioni)展出,受到疫情的影響,展覽團隊於4月底施打完疫苗後即出發前往威尼斯,再經過10幾天的檢疫隔離之後,以最少的人力完成本屆的佈展。
設計團隊規劃了5個展出的參展建築項目,透過在地風土環境-臺灣所啟發和衍伸的自然靈感呈現作品,展出的內容包含:自然洋行建築團隊獨立實驗作品如「少少 – 原始感覺研究室」、峇里島「天然修道院」,以及數件與臺灣產業的合作-「勤美學 森大」、與春池玻璃、忠泰建築文化藝術基金會合作的「類生態冥想屋」、「野長城原始知覺研究室」…等建築環境規劃概念,呈現不同的人文、環境條件、產業、空間使用模式等,皆有各自獨特的對應觀點,而居中的共同點是通過建築空間扮演其中的溝通橋梁,呈現並拓展各領域透過實驗建築場域共同合作的成果。





隔離時空下的生活寫照
自然洋行的創辦人曾志偉表示:「人類在自然的野地,如何透過本能的感覺啟動應對能力,克服自然給予的挑戰,當我們正視人類內在的原始感知並逐漸產生正向對應能力時,恐懼也就會消失了。本屆展覽命題與建築概念也從此而生。『台灣郊遊』展場位於原為古老監獄的普里奇歐尼宮,坐落於威尼斯重要交通樞紐與觀光景點,本次團隊特地在一個古老而封閉感的空間中,以展覽創造出給觀者一個寧靜而帶有原始感受的場所,呼應目前全球疫情發展下人與空間的關係,在隔離的狀態下我們如何自省、內觀,重新省思人與生活環境的互動關係。」




★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台灣館
展覽日期:2021年5月22日至11月21日(逢週一休館)
時間:每週二至週日上午10時至下午6時(逢週一休館)
地點:義大利威尼斯普里奇歐尼宮(Riva degli Schiavoni, 4209, 30122 Venezia VE, 義大利)
參觀注意事項:展覽入場採取預約制制(預約網址:https://forms.gle/Rg4f2jQPvBjKaxUd6),入館須佩戴口罩,並遵守防疫動線參觀。
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官網:https://www.labiennale.org/en/architecture/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