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紀英國的繪本插畫家Helen Beatrix Potter,透過創作描述田園間彼得兔和朋友的故事繪本,進而達到保護家鄉田野山林不被任意開發的成果,而今成為英國最重要的綠地湖區。居住於台北近郊木柵半山腰的藝術家徐畢華,日出日落農耕創作,以恣意揮灑的色彩筆觸藝術創作,將寄居於自然間的觀察感觸一一入畫,讓灑落心中的自然感動奔放躍然於畫布上。
採訪.Jimmy|平面攝影.林玉偉|影音編導.鍾穎慧|影音協力.葉偉傑
耳濡目染的藝術養分
「我是在雲林斗六鄉下長的小孩,還記得小時候懵懵懂懂的時候,有一次我走失了,家人找了好久才找到我,原來我自己一個人跑到家附近的大觀戲院去看電影看板,那時候常常覺得畫師好厲害啊,怎麼能夠把這些色彩原料,一一創作出一幅又一幅活靈活現的電影看板,也許就是這樣種下我日後從事藝術創作的DNA。當然,另一個影響我喜歡藝術很重要原因,是我們家有一個老派的文青老爸,用現代的說法,我爸爸可算是第一代的文藝青年吧,呵呵。他平常就很喜歡文字創作、也喜歡投稿,我還記得他寄給我的每一封家書都是用毛筆寫的,而且在家裡也常常播放著古典樂、電影的主題曲,所以我現在都還能夠唱出梁祝的全本。我可以說是非常幸運在這樣充滿藝文氣質的家庭環境中長大。」一提及童年的成長過程,藝術家徐畢華眼睛閃耀著光彩,遁入時光隧道神采奕奕地說著。




註定自耕農的綠手指基因
大四就走入婚姻,隨著先生一起住在木柵的山下,那時候的居住的空間是一座有院子可以種菜、可以養狗的田園情景,在課餘、在工作之餘,每天她都會和先生到一起山上散步,小夫妻兩人一同享受森林綠意山野的風光。徐畢華說:「我很喜歡田園生活,所以其實當初我們就選定要住在木柵這一區,因為這裡和我們在城市的生活社交圈不遠,同時又很容易就親近山林原野。另外,我覺得可能是因為我媽媽是個綠手指,她平常在家就很歡種花、種菜,小時候我就跟我媽媽說可不可以也讓我自己種,那時候我就開始自己種蔥、種康乃馨,有一片屬於自己的小小小花園,所以,這應該也是奠定我日後註定當一名自耕農的契機吧!」


反思自我的異國深造旅程
如同早年升學制度下的每個小孩一樣,儘管喜歡畫圖,然而,長大後的徐畢華在考大學填志願時,還是面臨著該繼續從事自己喜歡的藝術創作,或是選擇大家都會選擇其他科系的兩難,後來她進入了政大教育系就讀,但依然繼續保持著繪畫創作的習慣。畢業之後與先生住在木柵的山腳下,爾後隨著孩子的出生,徐畢華每天送先生和小孩各自上班上學之後,她就回到工作室繼續畫畫。1982年舉辦個人首度首展驚艷台灣藝壇,1987年決定前往美國研讀藝術史,在他鄉異國的徐畢華,除了在藝術創作領域上開了眼界之餘,更反思自己與成長土地之間的互動連結,同時也啟動她以華人文化的視野重新看待自己創作的底蘊,甚至從佛法、從花道中獲得另一層面的精神灌溉。




師法自然的藝術創作
在徐畢華充滿戲劇張力的抽象作品中,似乎可看出彷彿有傳統書道的筆觸,又有自然霞彩的色調,甚至還能窺看季節限定的獨特畫面。徐畢華說:「有些朋友知道我住在山上,還以為我過著閒雲野鶴、不問世事的生活,其實啊,在山上的田園生活很忙碌的啊!每天一大早起床梳洗之後,第一件事情就是-掃落葉,山上永遠都有掃不完的落葉,透過掃落葉的肢體運動,其實也成為我後來創作大幅畫作的揮灑動態筆觸。當然,大自然每天無時時刻的變化就是我最好的靈感來源,特別是我每天從事農耕,特別能夠感受土讓每天受到氣候、季節所產生的變化,從事農務幾乎可以說是我藝術創作最重要的養分。我覺得住在自然裡特別容易感恩,因為每一草一木都得來不易,我也希望透過捕捉自然型態的色彩、筆觸、畫面中,讓大家可以從作品聞到自然的樹木、花草、種植的蔬果、烘烤的麵包…等香氣。」




從自然透徹無常的常理
隨著徐畢華在山腰的小徑上散步著,沿途她如數家珍地一一介紹每一種植物、每一種農作物現在的生長狀況,她悠悠地說:「以前看大自然都是走馬看花,現在看大自然會讓我有一種內省沉澱的感受,住在自然山野裡,每天掃落葉不只是掃落葉,更是掃心塵。而大自然教我們最寶貴的一課其實是『無常』,儘管長得再粗再大的大樹,也許一場颱風來之後就折損了;大自然其實在告訴我們生命沒有所謂的擁有與失去,每個人都是一顆種子,到新環境就能有新適應,落地生根開花結果,還是能夠繼續開出那一朵獨一無二令人屏息的美麗花朵。」




國際博物館日還有這些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