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合新冠肺炎三級防疫工作,高雄市立美術館即日起採入場管制、單一參觀動線、導覽與工作坊活動暫停至6/8】
1994年開館的高雄市立美術館,讓這座早年被定位為重工業的南方城市藝文人士,捎來一絲絲希望暖風。經過了27年的歲月累積,曾經被譽為全台三大藝術重鎮的高雄市立美術館,無論是外觀建築或者是內部空間都亟待重整修建。2020年館方進行大規模的封館整修,戶外41公頃的內埤文化園區也重新規劃規劃配置重新構建嶄新的入館動線和建築外觀整新,邀請人們再度體驗南方藝術客廳的美學風采。
採訪.Jimmy|平面攝影.陳思明|影音編導.陳建彰
亟待重塑整建的美術館園區
戰後的台灣,以台北作為經濟政治中心,而南部則以工業城市定位,許多大型重工業、石化工業、加工出口區均設立在高雄,城市居民主要也以藍領工人為主,也因此早年的高雄總是被稱作「文化沙漠」,卡司再強的演出一到高雄,票房總呈現跳水式的直線墜落。

為了要讓高雄也能展現在地的藝術文化,同時也引入國際藝術展覽與藝術家的作品,1994年開館的高雄市立美術館,與台北市立美術館、台中國家美術館並列全台三大美術館的單位,由知名建築師陳柏森和盧友義以充滿戲劇性、大規模的斜頂式玻璃屋頂,呼應著高雄半屏山的樣貌,戶外內惟埤的濕地景觀,搭配人工湖、濕地沼澤、步道、人工島…等,成為全台同時擁有室內藝術展演空間和戶外雕塑公園並存的藝文特區。




隨著時間的累積,全台各地新興的官方與私人美術館紛紛成立,而高雄市立美術館的館舍,經年累月受到南部熾熱陽光與颱風雨水的侵襲,不僅造成屋頂嚴重滲水損害嚴重,周遭的園區景觀也造成民眾入館動線的嚴重阻礙。再加上時代科技、照明技術、藝術表現形式的進化改變,高雄市立美術館無法相符於當代藝術展演的需求,必要的整建重塑的工程勢在必行。


戶外藝術綠洲與美術館的對話
為了重塑高雄市立美術館的聲量,館方以更具彈性的行政法人姿態,讓美術館的各項建設得以更順暢也更迅速執行。為了引導民眾以更清楚簡易的動線進入美術館,館方特別重塑了入館的動線,館前廣場以更為友善斜坡的引導形式,消弭了過往的階梯式阻礙,讓館前廣場成為許多藝術活動表演、藝術市集聚集的新場域。
而另一側東側南廣場也以圓形傘式的造型遮陽棚,不僅具備遮陽擋雨的機能性,夜晚的照明更散發另一種優雅的藝術光影焦點。園區也特別邀請國內知名公共藝術家賴純純,全新打造3件新作品,今年也將代表台灣前往倫敦展出。




室內展廳的整修也是本次美術館再造的一大重點。104、105、301、303展廳經過重新整建之後,原本過往昏暗陳舊的情境氛圍,轉以當代全球美術館博物館強調的自然光源情境呈現,整修完成後立刻獲得台灣光環境獎的肯定。擬真擬實的環境照明氛圍,不僅保護展出的藝術作品,同時也讓入場參觀的民眾,能夠在舒適自在的環境中,鑑賞藝術作品感受藝術家的創作能量。










還想看更多藝文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