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合新冠肺炎三級防疫工作,迪化207博物館即日起休館】
採訪.Jimmy|首圖.林玉偉 攝影

以台灣日常庶民生活文化為根基的迪化207博物館,本月隆重推出「便當」特展,蒐集了台灣早期各式各樣的便當盒,同時也找到目前僅存的2間「包飯」廠商,一起揭開與你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便當」的前世今生故事。
如影隨形的便當歲月
對許多台灣人來說,「便當」幾乎和每天的日常生活脫離不了關係,從學生時代的學校午餐、校外教學,中午時刻總是和同學們一起分享便當裡的各式料理,伴隨著求學中每一個歡樂時刻。進入社會工作時的便當,有著職場辛勞、情侶郊遊踏青的餐盒,更有著青春甜蜜回憶,便當不僅填飽我們的胃,更是人與人之間、人和家庭之間最溫暖的記憶,盒內盛裝著食物也裝著愛,滋養著生命。



從便當盒窺看飲食文化
坐落於大稻埕的迪化207博物館,本月隆重推出「便當」特展,除了透過台灣早年的各式便當盒及多幅珍貴老照片,為大家敘說屬於台灣的「便當」故事外;同時也蒐集展示了各式各樣的懷舊便當盒,包括:精緻的竹編便當提籃呈現傳統竹編工藝之美、大大小小的鋁製便當盒是四、五、六年級生的童年回憶、大稻埕老店波麗露西餐廳特製的白鐵加銀餐盒充滿著老台北人的摩登浪漫。從早期的鋁製便當盒,到現代的不銹鋼便當盒;從一般庶民的便當盒,到尺寸特大專門給軍隊和警總人員食用的便當盒,都可看出不同歷史環境中的餐飲文化故事。


從月桃葉到竹片的悟饕池上便當
除此之外,展覽中也特別介紹在民國40年代創立的悟饕池上便當,悟饕池上飯包文化故事館經理程哲瑋表示:「便當是日常生活的民生必需,出門在外的人一定要吃便當;擁有80多年歷史的池上飯包,初期是以進貢日皇的池上米捏製成三角飯糰,搭配卜肉、黃菜頭、梅子等醃製配菜,以月桃葉包裹。1962年池上的便當業者,利用製作小提琴剩下的竹片作為便當盒材料延長便當保溫,因此只有用木片裝盛的才能成為池上飯包;隨著時代的演變,社會大眾的外食口味改變及養生觀念崛起,醃製配菜漸漸消失,我們唯一不變的是謹記飯包創始阿嬤的叮嚀,用心製作每一個便當給出外人吃。」

復古懷舊的「包飯」服務
在便當盛行之前,早年以所謂的「包飯」為主,這個流行於民國60年代左右的「包飯」,近似現代所謂的「團膳」,包飯業者以人頭計算按月收取固定的伙食費,每天將現煮熱騰騰的四菜一湯盛盤,放入特製的鐵盒中再以機車外送至店家,讓邁入工商社會忙碌的店家老闆與員工,也能輕鬆共用合菜午餐,菜色也以家常便菜為主,除了吃飽之外也能凝聚公司行號員工之間的向心力,用餐完之後也只需再放回鐵盒中,業者即會在約定的時間裡前來取回清潔,輕鬆又方便。同時,若是家中臨時需要宴客,也可打電話給業者送菜到府,省去臨時料理的奔波麻煩。目前迪化街至少還有「阿泉包飯」和「天祿便當」提供這項傳統的服務。


★迪化207博物館「便當」特展
日期:2021年5月7日起至2022年1月3日止
時間:週一至週五(每週二休館)10:00-17:00,週六、週日及國定假日10:00-17:30
電話:02-2557-3680
地點:台北市迪化街一段207號
網址:www.museum207.org
還有這些展覽也很不錯: